隧道作为高速公路上的 " 特殊路段 ",存在光线突变、空间封闭、车道相对狭窄等特点。因此,在进出隧道时,及时降低车速、和前车保持安全车距等非常关键。
近日在二广高速湖南益阳段的公共场所视频显示,当时天正下着雨,一辆小车从横岩头隧道驶出时,突然失控,撞上左侧中央护栏,随后反弹回路面,冲向道路右侧,又撞上右侧护栏,旋转 360 度后才停下。车身右侧严重变形,零部件散落一地,所幸车上人员都系好了安全带没有受伤。交警认定,驾驶人丁某雨天未降低车速是造成事故的根本原因,负事故全部责任。
由于隧道内空间封闭,一旦发生碰撞,很有可能会产生 " 蝴蝶效应 ",导致连环碰撞事故的发生。前些天,一辆白色小车正减速进入二广高速柏树湾隧道,可它后方行驶的黑色越野车因为和白色小车距离过近,直接追尾撞上了白色小车。碰撞发生后,黑色越野车冲向左侧车道,原本在这条车道上正常行驶的大货车虽然采取了紧急制动,但还是刹车不及,与黑色越野车相撞。越野车驾驶人肖某说,当时他看到前方白色小车开始减速,自己也有跟着减速,但还是撞上了前车。
交警认定,越野车驾驶人肖某未与前车保持安全车距是造成事故的根本原因,负事故全部责任。交警提醒,行经隧道,保持足够的安全车距,才能最大程度避免发生意外。
据交警介绍,进入秋冬季节,发生在隧道出入口的事故要比平日有所增加,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秋冬季节团雾多发,影响视线;另外冬季隧道出入口易积雪、结冰,路面较滑,影响制动距离。
隧道内由于不见阳光,且通风条件有限,湿度较大,过往汽车排放的尾气更易沉到路面上形成油垢,使路面摩擦系数降低。若赶上雨雪天气,过往车辆的轮胎会把隧道外的水带进隧道内,使路面更加湿滑。因此,车辆在隧道内行驶时,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发生侧滑。
交警表示,隧道内车道少,而且相对较窄,避险空间及驾驶操作的容错空间有限,一旦操作失误,比普通路段更容易引发事故,加上事故后救援通道受限,救援难度大。一般情况下,隧道内车道都是以白色单实线划分,表示在正常情况下不允许变换车道。
另外,由于隧道内外存在温差,秋冬季在隧道行驶时,挡风玻璃及车窗玻璃容易起雾,驾驶人还应注意及时车辆开启除雾功能,防止玻璃起雾影响视线,妨碍行车安全。
由于隧道内外光线明暗差别较大,驾驶人会觉得隧道入口一片黑暗,而出口则是一片刺眼白光,眼睛都需要几秒钟的时间来适应这种明暗变化。这就是隧道口的 " 黑洞 "" 白洞 " 效应。因此行经隧道路段时要放慢速度。
首先,从很明亮的空间到黑暗的空间,在照度上会剧烈变 " 黑 ",从宽敞的空间到狭窄的空间,在空间上也会有剧烈的变动,形成 " 洞 ",这样就会形成 " 黑洞 " 效应,反之便是 " 白洞 " 效应。
人们在开车进出隧道的过程中,相当于先进入 " 黑洞 ",再经过 " 白洞 ",眼睛要分别经历 " 暗适应 " 和 " 明适应 " 过程。随着光线的改变,人眼瞳孔会做出相应的改变,分布在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的光敏感度也会变化,从而实现人眼在一定范围下的光照变化适应性,确保人眼正常获取视觉信息。人眼视觉对于光照环境,从暗淡到明亮的适应过程称为 " 明适应 ",相反称为 " 暗适应 "。
相关部门对 443 起隧道交通事故数据所处地理位置进行过统计,发现隧道进出口段交通事故分布明显密集,隧道进口段事故主要集中在洞外 100 米至洞内 200 米路段,出口段恰恰相反,事故主要集中在洞内 100 米至洞外 200 米路段。从事故形态来看,车辆追尾是最主要的事故形态,占隧道事故样本总量的一半以上。
驾驶人在进入隧道前,应按照限速标志的提示,提前缓慢降低车速,与前车保持安全距离,并开启近光灯。一旦进入隧道,眼睛暗适应期间不必慌张,将视线注意点调整到隧道远处,不要注意两侧隧道墙壁,保持原车道匀速行驶,切勿急刹猛打方向。驶出隧道时,适当放慢车速,待眼睛明适应结束,恢复视力后迅速提高车速,以免影响后方驶来车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