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 于周一举办了年度开发者日活动,期间公布了在 ChatGPT 中嵌入应用程序的计划。现场演示令人印象深刻:用户无需离开 ChatGPT 窗口,就能调用或发现 Spotify(音乐平台)、Figma(设计协作工具)等程序。当前科技行业正全力推进人工智能集成,而 OpenAI 的演示则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现了 “人工智能优先” 互联网的真实形态 ——ChatGPT 这类界面可直接查询信息并执行指令。
若你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一系统中存在大量资金流转的可能。就在上周,OpenAI 推出了 “即时结账”(Instant Checkout)功能,这是一套智能购物系统,可作为一次性购物的支付基础设施,接入所有通过 Shopify、Etsy 或 Stripe 开展销售的商家。如今,应用程序嵌入功能又提供了前端基础设施,让服务提供商能在 ChatGPT 中搭建专属交互界面。
简而言之,OpenAI 目前已集齐人工智能驱动型商业所需的全部要素,成功将 ChatGPT 打造成 “消费者可购物、零售商可售货” 的平台。对 OpenAI 而言,这是一条全新的重大业务线,同时也对科技行业产生深远影响。在这一格局下,OpenAI 的竞争对手不仅包括(Google)和 Anthropic(人工智能公司),还涵盖(Amazon)和(Wal-Mart)等零售巨头。
从发布会上公布的待合作应用伙伴名单中,不难看出 OpenAI 的愿景有多宏大。未来,用户可通过 ChatGPT 完成多项操作:通过(Uber)叫车、在亿客行(Expedia)预订旅行、通过 Thumbtack(服务预订平台)预约水管工或锁匠、从 Instacart(生鲜配送平台)订购食品杂货、通过 (外卖平台)点预制餐食,或是从(Target)购买大型商超商品。无需过多额外开发,ChatGPT 就能成为大多数用户 “非必需消费” 的入口。
若这一模式成功落地,其价值将远不止每月 20 美元的订阅费。尽管合作条款细节尚未明确,但与所有应用商店类似,OpenAI 完全有条件从平台上的每一笔交易中抽成。此外,ChatGPT 还会依托海量用户数据推荐产品,这进一步扩大了 OpenAI 与零售商之间的权力倾斜。用本・汤普森(科技行业分析师)的话来说,ChatGPT 已成为 “超级聚合器”—— 它既为零售商引流,也为规模日益扩大的商业活动提供入口。OpenAI 虽有多个潜在业务方向可探索,但毫不夸张地说,人工智能驱动型商业是其中利润最丰厚的选项之一。
盯上这一领域的并非只有 OpenAI。在 ChatGPT 公布计划的同一天,(软件公司)发布报告预测,今年假日购物季将由 “人工智能辅助购物” 主导,消费者会更倾向于使用聊天机器人而非搜索引擎寻找最优折扣。(Mastercard)的另一项报告则将 “智能代理商业”(agentic commerce)称为金融业的 “新竞争领域”。谷歌也已推出自家的智能代理商业竞争协议 AP2,其覆盖范围更广,但发展势头不及 OpenAI 的方案。
人工智能驱动型购物的基础形态,是用 ChatGPT 替代搜索引擎查找商品:比如你想找一双 80 美元以下的帆布网球鞋,ChatGPT 能像谷歌搜索一样轻松帮你找到。但人工智能系统不必局限于 “被动响应”——AP2 协议中就包含 “智能代理主动下单” 的条款,例如,你可设置让智能代理在演唱会门票开售时立即抢购,或在机票价格降至特定金额以下时自动预订。当然,交易的另一端也可接入智能代理:它们能与采购代理协商最优价格,并在合适情况下提供商品捆绑服务。若零售商与消费者愿意迈出这一步,相关变革将远超一个简单的 “购买” 按钮。
目前最大的未解之谜,在于消费者是否真的会对这种购物模式感兴趣。对 OpenAI 而言,人工智能购物显然具有吸引力,Stripe、万事达卡等公司也能从中获益颇丰 —— 但截至目前,用户对智能代理购物系统的兴趣仅停留在 “简单商品搜索” 层面,尚未有更深层次的参与。不过,这也情有可原:这类系统目前尚未正式全面开放,普通用户还需数月时间,才能体验到功能完整的智能代理购物系统。
当用户最终能体验到这一系统时,他们的反馈将决定一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