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地时间2025年9月22日,日本东京,日本前经济安全保障大臣小林鹰之、前外务大臣茂木敏充、内阁官房长官林芳正、前经济安全保障大臣高市早苗和农林水产大臣小泉进次郎(从左至右)在自民党总裁选举竞选启动仪式上发表演讲后合影。视觉中国 图
10月4日下午,日本自民党将举行总裁选举。这场选举,本应是各候选人正大光明地展示政策理念、争夺党内信任与民意支持的关键时刻,却因一场由《周刊文春》爆料的“刷评”风波蒙上阴影,使得争议已从“竞选话术是否越界”转向“民主程序能否自证”。
现如今,日本社会关注的焦点已不只是自民党某一候选人的公关得失,而是转向更根本的问题,自民党能否重建政治信任。当实质上决定下任首相人选的自民党总裁选举以“刷评”争议开场,又因神奈川县党员数的“订正”风波而升温时,自民党一再透支民意,使大众的怀疑已经扩展到党内权力更替本身的可核验性。在“民意透支”的背景下,程序瑕疵被放大为对自民党执政正当性的质疑。这标志着日本政治的核心问题已从“谁当选”转向“如何被选出,并获得信任”这一深层次的政治危机。
自民党总裁选举“刷评”风波再次透支民意
根据日本媒体《周刊文春》报道,作为本届选举声势最大的候选人之一,小泉进次郎阵营被指人为干预网络舆论,通过向支持者下发“示例用语”,引导在NicoNico等平台直播评论区集中发布诸如“这才是主要的候选人吧!”、“连脏活累活都能干,蜕变了呢”之类的褒扬性评论,试图塑造小泉“能力出众、众望所归”的形象。不止于此,甚至部分评论还带有对主要对手的诽谤性言辞。
尽管小泉本人否认事前知情并就“过火用语”致歉,其竞选宣传负责人、前数字担当大臣牧岛花莲亦已请辞,但事件所折射的远非一桩“个别操作失当”。
根据《周刊文春》的追踪报道,有自民党相关人士透露,早在今年3月,党团体的“各种团体协议会研修会”上,牧岛就曾以“党宣传本部网络媒体局长”的身份,向与会者分发过包含“评论范例”的资料,传授如何在选举运动中使用SNS来“评价候选人业绩和个人品质”。这表明,利用舆论“隐形营销”来给政治家开“美颜”,已经成为了自民党内部有意识、有计划的网络战术指导。
这种有组织的舆论“隐形营销”是将原本严肃的政策辩论和候选人评选,降格为“包装”与“营销”,通过系统化的数据造假来误导公众,本质上破坏了真实舆论环境,严重挑战了政治诚信和民主机制的公正性。这并非一纸致歉就能抚平,而是围绕“你们到底在演什么”的追问,是否是用“可见的民主”用来覆盖“不可见的交易”?
除了小泉和高市,其他三人只是“陪跑”还是另有算计?
本届自民党总裁选举采用了“全规格”的双轨投票机制,首轮投票时国会议员票与党员党友票权重各占一半,自民党所属国会议员每人拥有1票,此次共计295票;党员党友票先在各都道府县进行计票,然后按候选人得票比例换算成与议员票数量相同的295张“总党员算定票”。两者相加获得超过半数者即可当选,要是无人获得过半数支持就会进入由得票数前两位候选人对决的最终投票阶段,一旦进入决选就由295张议员票加上47个都道府县各1票(合计342票)来决定胜负,这样的制度设计决定了竞选逻辑并非简单的“一人一票”,各候选人的选举策略也因此各不相同。
小泉进次郎采取的是“形象政治”策略,主张“世代交替、温和改革”路线,弥补其政策上的不足。其“形象政治”的资本首先建立在小泉家族的血统之上。他效仿其父小泉纯一郎,创设青年版的“小泉剧场”,利用媒体发表口号式言论,制造话题,使其在民众和基层党员中获得广泛支持。
此外,小泉在“形象政治”之外,采取“程序正当性”策略,谋求构建“正统”后继者的人设,早在参选之前,小泉便于9月19日拜访了前总裁谷垣禎一,向谷垣请益参选意向和竞选取向。宣布参选后,集中拜访了麻生太郎与岸田文雄这两位核心人物,谋求争取党内最资深元老和温和派的支持,为他在决选阶段争取最广泛的支持奠定基础。
高市早苗在自民党内属于非世袭政治家,不仅缺乏家族代代相传的铁票,更缺乏强力后援会组织与盘根错节的地方网络。其支持多半来源于与其倡导政策相符的利益团体。这种结构性劣势迫使她采取的选举策略为“自下而上”路线。即以“安倍继承者”的身份,强化真正“保守主义”旗手的形象,获得失去精神领袖的保守势力和安倍派残余认可,籍此凝聚保守派基层和党员基本盘,意图在首轮投票中取得压倒性优势,以此反向影响国会议员票的流向。
林芳正和茂木敏充都属于自民党内的资深政治家,拥有相似的深厚履历。他们二人不仅都曾担任过外务大臣,拥有处理国际事务的丰富经验,更是自民党体制内的核心人物。林芳正曾任官房长官,茂木敏充曾任干事长。因此,竞选策略都强调政策的“连续性”和“结果导向”,而非激烈的意识形态改革。
林芳正主打“经验牌”,选择避免与小泉和高市的正面缠斗,试图用中道定位将自己塑造为日本政治最稳健、最可预测的选择。其竞选策略是将自己塑造为阻止激进路线的安全人选,争取在野党理解、获得业界团体支持,并凝聚党内主流派系共识,以确保政策连续性,避免任何可能引发路线剧烈调整的激进变动。以其“稳健”形象为筹码,确保票数能成功挤入前两名,在以国会议员票为主的决选阶段,利用党内主流派的合流力量实现逆袭。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石破茂卸任前刻意营造的日韩外交成果以及对美关系布局,和林芳正所秉持的“经验与连续性”策略暗中相契合,林芳正可视作石破政治遗产最为安全的继承者,一旦进入到第二轮决选阶段,前首相石破票的注入会牵动整体议员票的流向。
茂木敏充主要打“组织牌”,尽管在各项民调里茂木支持率靠后,但其目标并非是赢得广泛的民意,而是要赢得党内核心权力的信任,身为原派阀平成研究会的会长,他曾在自民党派阀政治中具备强大组织基础与影响力,就算此次党总裁选举没能进入决选阶段,茂木也能够凭借其组织票和谈判技巧,以人事与政策承诺当作筹码,在两位领先者之间开展高价值的议价,确保他个人及其支持者在下届内阁和党务人事中实现利益最大化。
小林鹰之在知名度方面劣势明显,他既不像小泉进次郎那样拥有家族光环,也没有茂木、林芳正那样的深厚履历。他的参选并非是赢得总裁宝座,而是积累政治资产。他凭借担任过前经济安保相的经验,在特定议题上寻找切入点,将“更新党品牌”的意愿和“务实减负”的政策捆绑起来,在党内外塑造新一代“政策通”的形象,谋求在下一轮人事与党改革中依靠政策专业度和清晰的定位获得重要职务,以此实现政治生涯的进阶。
沦为“少数执政党”的自民党仅靠“换人”能否重拾民意?
自民党如今处于“丧失多数、执政尚存”的夹缝期,这意味着党总裁选举的核心考题不再是“谁上台”,而是“怎样被信任”。
在自民党长期执政的一党优位体制时期,党内派阀曾一度将党内竞争制度化,形成“模拟政党更替”的效应。各派阀像不同政党一样,拥有各自的领袖、资金与后援会组织、政策偏好与“族议员”专长。在历届总裁选举与政务调查会事前审查中合纵连横彼此博弈,提出可区分的政策与人事组合。总裁选举后则按照“派阀均衡”比例分配内阁与党内要职,构建出类似多党联合内阁式的权力分享。其收益在于促成精英流动、推动政策路线渐进式微调,从而在缺乏真正在野党轮替的情况下,提供一种可预期的更迭与问责替代机制。
然而,近十年来,自民党政治信任沿着“程序正当性被绕开”“政治资金不透明”“政策责任难以落实”三条线持续流失。2015年安保法在巨大争议声中被强行通过,率先撕开程序正当性口子,引发公众对执政党权力傲慢质疑;2017-2018年森友、加计学园丑闻及财政厅公文篡改事件加深国民对权力遮掩和官僚合谋的负面印象;2019-2020年“樱花观赏会”资金问题与疫情期间政策失当让资金透明与治理能力再遭质疑;2022年安倍遇刺后,大量自民党议员与统一教会暗中媾和使政教关系“灰区”暴露于公众视野;2024年政治资金回扣丑闻再次暴露金权政治痼疾,凸显资金监管制度根本性缺陷。
自从石破内阁去年上台以来,自民党已经接连在众议院、东京都议会选举、参议院选举中遭遇“三连败”。这其中固然有石破内阁在政策上的乏力之责,更是旧有政治秩序和自公联盟的结构性困境与民意的背离。今时不同往日,新总裁换人的边际效用,将取决于他能否将程序正当性与可验证的治理,装进自己的竞选叙事和第一年的执政清单。否则,只是把选战的光环更换到同一套有缺陷的机制上。
如今,在国会碎片化格局与右翼多元化态势之下,国会形成有凝聚力的替代性政策议程变得异常困难。因此,下一任首相的诞生,将是“制度修复承诺”与“权力整合能力”的角力结果。
无论是谁上台,其执政的合法性都将取决于能否兑现可验证的透明化承诺。如果新总裁仅停留在“换人”,未能带来实质性变革,自民党将难以扭转持续流失的民意,日本政治的“短期化”与“不稳定”恐将成为新常态。
(王鹏飞,天津师范大学欧洲文明研究院讲师;天津师范大学国家发展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察哈尔学会研究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