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佳地,清凉山侧,坐落着中国水利工程领域的 " 黄埔军校 " ——河海大学。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与水斗争的历史,水利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千秋大业。江河不言,初心如磐。百十年来,河海大学始终秉持 " 兴学育才、治水兴邦 " 的使命担当,平湖万里,担负起中国水利 " 半壁江山 ";一代代河海人立于水利创新潮头,定波抵澜,用赤子之心书写 " 水利报国 " 的盛世华章。
一部河海大学史,一部中国水利拓荒史
华夏的历史是一本与水斗争的史书,河海大学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15 年,我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创办了河海工程专门学校,这是中国第一所培养水利人才的高等学府。
1952 年华东水利学院校门
每一个煊赫青史的水利节点,都留下了河海人的青春之歌。
1917 年海河流域发生大水,农田颗粒无收,修复五大河堤埝的技术工作都由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特科和正科毕业生担任;1928-1930 年陕西连年大旱,依靠救济金和国家拨款,先后兴建泾惠、洛惠、渭惠、梅惠等新型灌渠,旨在解决当地旱灾并促进农业生产," 中国近现代水利奠基人 " 李仪祉教授为总工程师,20 多名毕业生参与,这就是著名的 " 关中八惠 "。有人在施工中献身,有人终身参加工程的续建和维护管理,数十人被政府授予 " 河工奖章 ";从河海大学走出的汪胡桢、须恺、宋希尚、许心武等中国第一批现代水利先驱,为中国水利打下坚实基础。
建国后,江河泛滥,水患频频,中国水利事业百废待兴。
1952 年,清凉山麓聚土成山,百川汇海。由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发展而来的南京大学水利系与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水利系科及华东水利专科学校于 1952 年组建华东水利学院,校史自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筚路蓝缕的创业时期,首任院长钱正英院士贯彻 " 爱国爱水 " 的办学理念;许肇南校长提出了 " 于水利工程学理实施及本国河工掌故特加注重,以期切于实用 " 的教育方式;水利泰斗严恺院士提出 " 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 " 的校训精神;此外,还涌现出徐芝纶、刘光文、黄文熙等一批大师,谱写了 " 河疏湖蓄水利兴 " 的华丽篇章。
70 周年校庆,水电部部长钱正英和江苏省副省长杨泳沂为河海大学揭牌
1960 年,学校被中共中央认定为全国重点高校。1985 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 河海大学 " 复名,校名由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形成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2025 年,河海大学迎来百年校庆,这座中国水利的 " 黄埔军校 " 为国家培育一代又一代水利人才,他们将为华夏定波安澜的责任扛在肩头,将爱国情怀书写进江海长卷。茅以升、汪胡桢、徐芝纶、严恺等 30 多位院士在内的 30 余万河海学子从这里奔赴水利工程战场,在大江大河中留下沾着泥泞的坚实足迹。
1993 年底 河海大学提出实行 " 源泉工程 " 计划,旨在选拔培养优秀中青年教师
定波安澜,诠释 " 水利报国 " 使命担当
水利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新中国诞生后,一批批水利重要研究与国家重大工程涌现,诠释着河海人 " 水利报国 " 的使命担当。
1951 年,毕业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的水利专家汪胡桢出任佛子岭水库工程总指挥,成功主持建造中国乃至亚洲首座大型钢筋混凝土连拱坝,被誉为 " 中国连拱坝之父 ";1953 年,学校组织学生投身佛子岭水库建设,将教学与工程深度融合,抒发水利报国之志,成就 " 佛子岭大学 " 佳话。
汪胡桢教授在佛子岭水库
长期以来,每年从上游奔流而下的 4.8 亿吨泥沙淤积在长江口,形成 " 拦门沙 ",严重制约了航运及流域发展。1958 年开始,国家连续三次对长江口进行大规模勘测,严恺被任命为长江口航道整治研究领导小组组长。1996 年,年过八旬的院士严恺向有关部门写信倡议,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随后进入快车道,于 1998 年开工建设。2010 年,三代人数十年的接续奋斗,水深 12.5 米的长江口深水航道全线贯通,世界水运建设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大型河口整治工程取得成功,国人 " 打开长江口 " 的百年梦终得圆满实现。
1958 年 严恺(右)与专家讨论研究长江口治理问题
在水利研究领域,河海人勇攀高峰。中央大学水利系 1945 届毕业生赵人俊留校任教,参与 1952 年的华东水利学院水文系筹建工作,以他为首的科研团队构建出降雨径流流域模型——新安江模型,满足了全国 20 多个省、流域的生产需要,成功达 200 例以上,至今仍被国内外流域治理所沿用;严恺院士主持的 "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研究项目 ",为我国海岸带资源研究、开发、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赵人俊教授讲授新安江模型
在环境治理方面,河海人从不缺席。2007 年,太湖蓝藻爆发,河海大学王超院士率领团队开展 " 太湖流域富营养化控制机理研究 ",提出水质应急处理组合技术方案,破解太湖治理难题。
在改善民生方面,河海人当仁不让。2009 年,河海大学同位素水文研究所所长陈建生教授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地下水深循环理论,突破了区域水文地质循环的传统观念,并依据该理论在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地区的巴丹吉林沙漠发现了优质水源,解决了困扰当地群众多年的饮水问题。
在重大项目建设中,河海人披肝沥胆,创造许多奇迹工程。世界最大水利枢纽 " 三峡工程 "、世界最大规模调水工程 " 南水北调 "、世人瞩目的 " 超级工程 " 港珠澳大桥、全球第一大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小浪底工程、刘家峡水库、乌江渡水电站、淮河入海水道、万家寨……这些重要水利工程,说明了河海人为华夏定波安澜的梦想正在成为现实。
长江三峡大坝(视觉中国供图)
此外,河海大学还坐拥多个 " 首个 "" 第一 " 成就:完成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全国地表水水质评价、海岸带资源调查;成立世界首个工程移民研究机构;建成国内首个三向六自由度最大模拟地震水下振动台,破解高坝大库抗震难题;创制我国首个流域水文模型 " 新安江模型 ",1981 年精准预报葛洲坝洪峰,广泛应用于七大流域并成为国际洪水预报核心参考,组织承担环北部湾水资源配置工程专题研究、建立国家级智能网格降水系统平台、助力构建世界最大 " 清洁能源走廊 " 金沙江梯级水电站工程等等。河海人用青春与汗水,在水脉河道中写下矢志报国的誓言。
白鹤水电站大坝特写(视觉中国供图)
矢志不渝,大哉河海奔前程
" 天下有溺犹己溺,此志毋稍弛。"
" 大哉河海奔前程,毋负邦人期。"
每当河海大学校歌的旋律响起,河海人不弛壮志,不负国人的精神,印证在他们在江河湖海中穿梭的身影中。
1993 年,郑守仁院士作为长江水利委员会的总工程师,来到举世瞩目的三峡建设工地,成为了这项世纪工程的前方 " 总指挥 "。在 1994、1997、2002 年三次成功解决截流长江世界难题,成功解决超大水深和软淤沙、龙口合龙单宽能量世界第一等重大难题,20 多项经济技术指标名列 " 世界之最 "。三峡大坝建成后,水利将狂龙深锁,黄金水道激活,发电能点亮半个中国,长江之殇再不复现,将 " 天下有溺犹己溺 " 的治水宏愿变成现实。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守仁
2018 年 10 月 23 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这项 " 国之重器 " 的建设背后,离不开披荆斩棘、修桥补路的河海人,如 " 筑桥十载 初心如故 " 的中交四航院项目亲历者朱利翔," 一生所爱一以贯之 " 的中交四航院港珠澳大桥建设总工卢永昌," 行针步线 丈量海底 " 的海上项目勘察负责人马秋柱," 伶仃海波平 孤岛变绿洲 " 的岛隧工程东人工岛项目部总工程师赵辉等。他们矢志不渝,在工程中传承着河海大学 " 河疏湖蓄水利兴 " 的传统,生动诠释着 " 工学昌明 " 的精神。
港珠澳大桥(视觉中国供图)
2004 年起,河海大学工程渗流与地下工程安全研究团队便参与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前期论证工作。历经十余年攻关,研究成果 " 长距离输水隧洞复杂渗流特性与渗控技术 " 被纳入西线工程前期成果,为西线工程的规划方案比选论证提供了有力支撑。2007 年起,该团队又致力于研发联合抗渗防灾技术,开发了基于聚脲涂层的水下隧道渗漏应急修复技术,为南水北调中线 " 咽 " 穿黄隧洞工程设计单元完工验收提供了重要支撑。
河海大学(视觉中国供图)
作为水利领域 " 黄埔军校 ",河海大学培育出无数优秀水利人才。2024 年,国家表彰的 81 名 " 国家卓越工程师 " 中,河海大学校友顾明、王仁坤、林毅峰获此殊荣;在表彰的 50 个 " 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 " 中,由盛金保校友领衔的 " 水库大坝安全与管理创新团队 " 位列其中;在研究生培养基地中,3 人荣获 " 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 " 称号,8 人获评 " 全国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 "。
截至 2025 年 2 月,河海大学拥有院士 5 名(其中外籍院士 3 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 123 人次,省部级各类人才培养计划 700 余人次;全国模范教师 1 名,全国优秀教师 2 名,国家级教学名师 7 名;国家级、省部级教学、创新团队 49 支。今年 6 月,河海大学又有博士 327 人、硕士 4598 人、本科生 5166 人毕业。毕业生中 85% 进入水利、环境、交通、电力等重点行业,7.21% 选择赴西部地区就业。
江河无言,湖海为证。青春岁月书华章,大哉河海奔前程!
文 / 方紫薇
资料来源 / 河海大学档案馆、河海大学官方微信、河海大学官网、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