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三年的重组努力,积极自救的民营房企旭辉终于迎来了“活下去、站起来”历程中的关键一跃。
据界面新闻记者了解,近期,旭辉480亿的境外信用债和100亿的境内公司债有了实质性解决方案,旭辉也即将成为首家完成境内外债务重组的民营房企。业内人士测算,旭辉最终将削减超过350亿人民币的债务,并通过债转股等方式增厚公司净资产,实现“去杠杆、降负债”,进而修复资产负债表。
2022年前后,大批民营房企“暴雷”,整个行业开启了漫漫重组路。
旭辉于2022年11月1日公告宣布启动境外重组,重组涉及债务本金68.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80亿,在旭辉的有息债务中占比超过50%。彼时,旭辉控股董事局主席林中在朋友圈写下一段话:“蹲下来、活下去、站起来!蹲下意味着我们拒绝躺平,蹲下意味着重心更稳,蹲下意味着为了来日更好地站起来!”
业内人士向界面新闻记者透露,此后900多天,林中持续往返于沪港两地,带领团队与债权人反复沟通协商、调整方案,旭辉“短端削债、中期转股、长期保本降息”的境外重组方案终于今年6月3日获债权人会议高票通过,并于6月27日获香港法院批准。
旭辉境外债务重组方案包括短年期票据/贷款、中年期票据+强制可转债、长年期票据、中年期票据/贷款、人民币/美元计价长年期贷款等多种形式。据旭辉公告,持有过半数投票计划债权的债权人选择含强制性可转股债券选项,显示出该等计划债权人对集团的未来发展抱有信心。最终预计削减约52.7亿美元,削债比例达到66%,在行业内处于前列。
在推动境外重组的同时,旭辉对境内的7笔公司债进行了多次展期,并完成一笔CMBS部分票面的注销,减少公开市场债务规模8.8亿元。据公开数据统计,2023-2024年,旭辉累计偿付境内债券本息约18亿元。
然而,进入2025年,随着行业调整深入、销售额持续下跌,旭辉对外表示已无力按期偿付境内债券本息,并于5月23日公布了其境内债券的重组框架,涉及7支公司债,金额共100.6亿。而后旭辉于7月8日再次公布优化后的境内重组方案,并推动7支债券持有人会议的投票,于9月15日正式对外宣布境内重组方案获债权人投票通过。
旭辉能顺利闯关境内外债务重组,既是企业自身积极自救,“不放弃、不躺平”的努力,更是房地产政策持续发力效果显现。
从2023年底推出“白名单”,推动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到2024年9月,央行宣布延长“金融16条”和经营性物业贷款两项阶段性金融支持政策;再到今年6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要“稳定预期、激活需求、优化供给、化解风险”,更大力度推动市场止跌回稳。这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对于困难项目的融资扶持,对于困难企业“化解风险”的定调,为行业加速风险出清、触底企稳提供了强有力的背书和市场信心支撑。
当前,房地产行业的止跌企稳已成为宏观经济回升向好的重要一环。作为首家通过境内外重组投票的民营房企,旭辉的案例也向市场传递出积极的信号:在政策的东风下,资债关系相对健康的民营房企,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债务的化解、资产负债表的修复,并逐步恢复经营、完成转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