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学院让人甘愿放弃百万年薪的工作,也要毅然加入?

2025年9月29日,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建院十周年学术大会在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举行。 复旦大学 供图
9月29日,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建院十周年学术大会在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举行。
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是国内高校中第一个大数据学院,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简称“类脑院”)也是国内高校第一个聚焦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前沿交叉领域的研究高地, 作为复旦大学前沿交叉研究和新工科发展的先行者和排头兵,这对复旦“双子星”经过十年发展,创造了多个第一,突破了多项“卡脖子”难题,吸引了海外院士大牛和年轻的天才少年们纷纷投身其中。在中国数据科学与类脑智能的学科版图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们敢于第一个吃螃蟹。”回眸过去十年,如今同时担任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和类脑院院长的冯建峰这样总结。现在带有“大数据”和“类脑智能”字眼的学术机构毫不稀奇,但十年前在全国率先布局,离不开远见、胆魄和自信。
冯建峰曾在海外工作多年,几乎把欧洲研究人工智能的知名高校跑了个遍。他2008年初来复旦,加入上海数学中心,担任计算系统生物学中心主任。在国家和学校支持下,2015年,在原先只有五六个人的计算系统生物学中心的基础上,他带领建设了复旦最早的实体科研机构之一——类脑院。脑科学和大数据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冯建峰从一开始也参与了大数据学院的建设并牵头其中一个研究方向。这也为他后来从大数据学院首任院长范剑青教授手中接棒奠定了基础。
“两个院都是运用数据来解决重大科学问题,也都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路线。”冯建峰指出,两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年轻,交叉,前沿——自诞生之日起,这三个关键词便深深烙印在两院的基因中。在这里,没有学科壁垒,没有门户之见。来自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生物医学工程等10余个学科背景的青年学者在此交汇,自发合作成为常态,海归引进人才比例超八成。
十年来,两院紧扣“四个面向”,从不同坡道向着交叉研究的最前沿攀登。类脑院以“脑”为抓手,至今已发表CNSNL主刊论文7篇、各类顶级学术期刊论文千余篇,不少成果已融入智慧医疗、自动驾驶等真实场景;大数据学院定位更为广谱,成果发表于统计、计量经济、优化、计算数学、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国际顶尖期刊。
十年来,两院共培养毕业生1409名。学生在各类国家级竞赛中获奖近140项,多名本科生在顶级国际会议发表论文,很多成为互联网企业、金融科技头部企业以及领域其他方面的骨干。
2023年6月,冯建峰团队发布全球首个数字孪生脑。这是国际上首个基于数据同化方法开发的、具备860亿神经元规模及百万亿突触的全人脑尺度大脑模拟平台。这项颠覆通用人工智能路径的成果,正向着将虚拟大脑“微缩”到芯片上推进。
值得一提的是,半年前,全球第4例、通过脑脊接口让瘫痪者重新行走的临床概念验证手术成功实施。迈出这“不可能”的一步,源于类脑院加福民团队全球首创的“三合一”脑脊接口技术——仅需4小时微创手术,受试患者在术后24小时即可在AI辅助下恢复腿部运动,两周内实现自主控腿、迈步行走。
2个月前,28岁的博士毕业生郭宏成放弃了华为天才少年百万年薪offer,以助理教授的身份加入大数据学院。在复旦加快建设新工科的氛围中,他期待自己能做出“从0到1”的突破性原创成果。
在9月29日的仪式上,两院还与地方政府、企业签署共计2.74亿元人民币的合作协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