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这句话多年来一直困扰着市场,同时也反映出几个现实问题:一是基金本身确实实现了正收益,从净值曲线来看产品是赚钱的;二是不少基民未能赚到钱,甚至出现大幅亏损,大概率是在高点追涨买入;三是这类现象主要集中在权益类基金,其净值波动较大。对此,我们不禁想问,为什么不在低位买入呢?
一、喜欢在追高“小鱼”
国外知名量化机构AQR的创始人克里夫阿斯内斯(Clifford Asness),在他的文章《The Less-Efficient-Market Hypothesis》中有一段写道:
让我们做一个非常简化且略带冒犯的思想实验。首先,比尔夏普显然是对的,平均不可能战胜平均。假设市场中一部分资金被动持有指数,其余则是试图跑赢市场的主动投资者。现在将主动投资者分为两类(这里开始略带冒犯):一类是鲨鱼,另一类是小鱼。小鱼会基于情绪、故事、与风险收益无关的偏好以及行为偏见做出错误决策;鲨鱼则通过承接小鱼错误决策的反向操作来获取超额收益。
那么,若指数化投资规模扩大,市场效率是提高还是降低,取决于转向指数化投资的是鲨鱼还是小鱼。若更多鲨鱼转向指数化,剩余鲨鱼长期盈利将更容易(因为与小鱼对赌的竞争减少),但小鱼在中短期的影响力会比以往更大。价格是市场观点的资金加权平均值,若其中错误观点的权重增加,价格偏差便会加剧。
鉴于指数化投资对普通投资者而言本就是明智选择,再结合当下热议的“价值投资已死”及价值投资者资产与影响力的萎缩,我倾向于相信转向指数化投资的鲨鱼多于小鱼——这会使市场更容易出现我们本文所记录的剧烈估值分化。但这远非确证(抱歉,本文不会提供任何确凿证明)。
现实中,很多人听信市场故事,想博取短期收益,最终承受的却是长期大幅亏损。在市场回调时,低位买入的人回吐的可能是利润,而大多数人损失的却是本金。同样的事情在国内外均有发生,部分投资者只是将交易标的从股票换成了基金。我们不禁又要问,既然买了基金为什么不长期持有呢?
二、上下穿梭的“过山车”
我们选择两只具有代表性产品——某只跟踪的ETF(以下简称沪深300ETF)与某只跟踪中债新综合指数的产品(以下简称中债新综指基金)来观察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风险与收益。从2015年9月至2025年8月近十年数据来看,投资者持有两只产品的区间收益相近,这还是在沪深300ETF自2024年以来从低点回升36%的基础上达成的。然而,在这十年间沪深300ETF收益率始终围绕中债新综指基金大幅波动,这确实让持有沪深300ETF的基民很难长期拿住。
根据经典投资理论,资产的预期收益应与其风险相匹配,风险越高,所要求的风险补偿(即风险溢价)也应越高,例如信用债对国债的利差是一例证。然而,若回看过去十年的沪深300ETF,投资者承担了股市的高波动风险,却未获得相应的风险溢价。这种风险与收益的错配,无疑削弱了股票资产的吸引力。让人更加关注的是:未来,这一局面能得到扭转吗?
三、着手提升的收益风险比
沪深300指数成分股代表国内一批优质上市公司,然而跟踪该指数的ETF在过去十年中的年化收益率并未达到同期GDP增速水平。除估值因素外,可能存在其他结构性因素制约了产品的实际收益表现,这也正是近期一系列监管政策着力解决的痛点。
在提升潜在收益方面,通过加强政策监管,规范上市公司治理,压实各方主体责任,提高上市公司财务透明度且有效遏制潜在利润的流失,夯实股票价值基础。同时,鼓励上市公司加大分红力度,使投资者更好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此外,推动公募基金费率改革,降低交易与持有成本,直接增厚投资者实际收益。
在降低潜在风险方面,相关政策一方面通过引导保险、个人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市,发挥“压舱石”作用,增强市场稳定性,另一方面鼓励普通投资者通过公募基金参与市场,减少因非理性行为引发的频繁波动。对于公募基金而言,《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则强化基金基准的指引,遏止产品风格漂移,防范公募基金为了短期的业绩与规模去押赛道追风格进而助推市场波动。
对普通投资者而言,缺乏专业分析能力容易导致追涨杀跌,直接投资个股往往面临较高风险。公募基金管理人作为专业机构,本应在资产定价、资源配置中发挥关键作用,避免资本沉淀于低效资产。此外,通过浮动费率、持有人盈利比例等机制,可将基金管理人、基金销售机构与投资者利益深度绑定,进一步避免基金投资者间接成为市场博弈的牺牲品。
通过基金参与市场,普通投资者既能分享经济增长带来的资产增值,也能节省时间精力,专注于个人生活。未来若能在提升收益的同时降低波动,普通投资者将更有可能坚持长期持有,享受复利效应,告别“过山车”式的投资体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