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能以秒级速度生成设计方案,当算法不断刷新着效率的极限,那些曾被深信“不可替代”的工作正经历着一场悄然的变革,人类价值的定义也随之被重新审视。在AI浪潮的倾覆之下,人类发明家的独特价值何在?
戴森创始人詹姆斯戴森认为:“AI能组合事物,模仿创意,却难以实现真正突破性的、意料之外的创造。”
在詹姆斯戴森本人设立的一项全球性设计与工程赛事——戴森设计大奖中,一代又一代的年轻发明家,也在用“以人为本”的设计,不断向世界诉说着人类创造力的独特之处:那些日常生活中未被言说的隐秘“痛点”,往往需要经由“人”来发现。
近期,随着2025年戴森设计大奖中国大陆赛区三强作品的揭晓,我们清晰地看到,中国新一代发明家正在以敏锐的洞察扎根现实痛点,以工程思维融合人文温度,在AI无法触及的领域孕育着“解决真问题”的方案。

2025年戴森设计大奖中国大陆赛区三强团队及其作品
可持续的设计,不仅关乎技术,更关乎痛点与共情
在中国西北地区,冬季凛冽漫长,农民起床后的第一件事不是洗漱,而是提一壶开水走向院子里的马桶,剥开马桶上厚厚的棉被,再用开水把霜冻浇开。
这是2025年戴森设计大奖中国大陆赛区冠军——Pureco免水冲生态户厕系统团队在寒旱地区走访调研时观察到的困境。
团队成员梁骥的故乡在内蒙古,对北方寒冬中上厕所的艰辛有切身体会:“冬天冷风吹屁股还属于物理攻击,但到了夏天,旱厕的异味和脚下翻滚的蝇蛆,这种魔法攻击更让人难以下脚。” 另一位成员黄俊铭儿时生活在湖南湘西的农村,“村里家家户户都有茅草棚堆成的旱厕,非常脏乱差,但大家也都不得不忍受。”这些切身经历所累积的共情,成为Pureco团队洞察问题的起点。
数据显示,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约76%,意味着将近四分之一的农村家庭仍在使用非卫生厕所。在内蒙古,这个数字更低,截至2021年1月,内蒙古农村牧区的卫生厕所普及率为35%,这些年,厕所革命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由于气候与自然条件的特殊性,中西部农村户用厕所改造仍旧是乡村建设中的薄弱环节。


梁骥和黄俊铭走访了大量农村厕所
梁骥对厕所的关注持续了10年,他曾走访调研了全国20余个省区市的64个村庄,从河北、陕西到新疆、西藏,记录下一个个寒旱地区的如厕难题:旱厕夏季异味难忍,每年清掏化粪池又需要支出数百元,许多农民难以承受;甚至有人故意将化粪池捅漏,让污水直接渗入地下;许多改造后的水厕在冬天上冻,农民不得不用棉被包裹马桶;改厕及维护成本高昂,农民负担重……
团队感慨,“厕所应该是农民的资源,而不是他们的负担。传统解决方案虽然已经能够带来一些改善,但尚未完全解决农村厕所遇到的所有挑战。”
基于这样的初心和洞察,团队设计了Pureco免水冲生态厕所:房体顶部利用光伏玻璃采能采光;处理系统使用双仓嵌套式设计,粪便与尿液分别置于内仓与外仓,中间为填充沙粒与加热支撑架,可实现冬季的尿液化冻与粪便发酵补温,从而实现低成本的高效无害化、减量化处理;内置的轴流风机与负压风道可最大限度减少异味返流。

Pureco免水冲生态厕所
除了技术的迭代,团队还挖掘了许多AI与大数据无法捕捉到的深层需求。“很多老年人长期习惯蹲着上厕所,但随着年龄增大蹲不下去了,而城市里的坐便器他们又用不习惯。” 梁骥解释道。经过四轮迭代,团队最终设计出坐便加“助便踏板”的方案,使产品得以兼顾不同家庭成员的使用习惯。
为了保障旱厕改造的“可持续性”,团队也曾深入乡村调研,考察多种新厕所在农村的使用情况,倾听村民的实际需求和后顾之忧。
在山西的一个偏远村庄,他们遇到一位老奶奶,政府为她家改造的新厕所完好如初,里面堆满杂物,看上去根本没被用过。“老太太担心洞口太大,怕掉下去,不知道底下是什么结构,担心坏了不好修……”
当他们问及她平时如何如厕时,老奶奶带着他们绕过院子,来到一块空地——只有半堵墙,墙后是个大坑,上面盖着一块水泥板。“冬天要走结冰的斜坡,我们都担心她摔倒,但她已经习惯了。很多大爷大妈年龄大了,他们觉得‘厕所就应该是那样子的’,根本没意识到需要改变。”梁骥苦笑着说。

戴森硬件工程师团队负责人、戴森设计大奖评委 胡宏飞
“中国大陆赛区的年轻人对身边生活中的问题有很细致的观察,同时又非常关注最新的前沿科技。”在今年的三强作品中,AI等前沿科技被广泛引入到了具体痛点的解决方案里:依托算法模型优化药物制剂配方,并通过3D打印技术实现精准控制;通过传感器同步采集海量步态数据,并借助AI模型进行动态生物力学分析。
胡宏飞认为,一切技术与设计的原点,必须是解决一个真实存在的痛点,越是在科技日新月异、信息量巨大的环境下,设计师清晰的问题意识才越发重要,不能随波逐流,不能为技术而技术,而是要有很强的主见性。
“AI与前沿科技的结合,可以为设计锦上添花,但并不是必需的。无论是纯机械设计、纯电子设计还是纯AI设计,这些外在形式并不重要,关键还是回到原点——你用这些技术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这才是大赛真正关注的。”
今年夺得亚军的陈培鸿,其实已经不是第一次参赛了。在去年的赛事中,AI-3D药物制造研发平台没有取得很好的成绩。但陈培鸿并没有气馁,而是持续迭代设计,针对评委的反馈不断优化,终于在第二年的赛事中获得了亚军。

戴森教育及公益项目亚太区负责人柯炎秀
“我们希望更多人意识到,工程实际上可以很‘酷’。这些受此鼓励受此影响的年轻人,未来也会成为父母,他们将用改变后的创新思维去教育下一代,这才是我们追求的真正成功和影响力。”
在基础教育阶段,戴森的工程教育资源已触达中国大陆所有省份,覆盖 165个城市的 2000所学校,惠及超过620万名中小学生及学龄前儿童。通过《小小工程师挑战》、《头发中的科学》等四套量身定制的课程,戴森将“设计思维”和“不怕失败”的工程师理念融入趣味互动中,旨在从根本上改变新一代对工程的认知。

《头发中的科学》工程教育课程
在高等教育层面,戴森的步伐愈发坚实。柯炎秀表示:“我们不仅希望影响一流大学,也支持那些资源可能不充裕但人才济济的高校。我们希望与高校合作,连接本地学校,形成一个生态体系。”2024年起戴森开始携手中国高校探索产学合作,今年宣布与东北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两所本土顶尖院校共同开设实践课程,希望将企业的真实工程经验转化为人才培养方案,打破传统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壁垒。
戴森致力于启迪和激励年轻一代勇于创新,并助力他们成长为未来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正如柯炎秀所言,中国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正在不断强化,而戴森希望积极参与其中,借助自身的研发及教育资源,做出有意义的贡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