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高菁
“‘十五五’期间,能源电力发展将呈现出新的发展特征,风光新能源将成为装机增量主体,到2030年,新能源装机规模将达到28亿-30亿千瓦。”
界面新闻现场获悉,9月17日-18日举办的2025世界储能大会上,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党委书记胡明提出了上述预测。
胡明表示,“十五五”期间,中国能源消费预计仍将保持年均3%左右的增长,供需体量将进一步放大。与此同时,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将超过25%。
电力方面,“十五五”全社会用电量年均增长预计达到约4.5%。到2030年,全社会用电量预计达到13万亿千瓦时以上,全国发电装机规模预计在56亿千瓦左右。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国内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为19.8%。截至今年7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36.7亿千瓦,其中风光新能源装机合计16.8亿千瓦,占比约45.78%。
胡明同时指出,“十五五”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加速期。能源电力发展将呈现出新的发展特征,新能源装机占比将进一步提高,达到50%以上。
由于风光新能源不确定性的特征,随着新能源装机占比的提升,电力系统的负荷装机比将进一步降低,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不足的问题更为突出。
在此背景下,胡明指出,储能作为新型电力系统“源、网、荷、储”四要素中的重要构成,其规模化的发展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最为重要的标志。
“与源、网、荷三个规模体量相比,储的规模决定了‘十五五’新能源发展质量,影响电网安全运行水平,同时关系着消费侧用能质量和经济性。”胡明说。
胡明现场披露的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呈现连年翻倍增长态势。
截至今年7月,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已达到9668万千瓦/2.26亿千瓦时。“十四五”新增新型储能装机较“十三五”增长了30倍,平均利用时长呈现显著提升态势。
同时,新型储能功能作用也越来越凸显。不仅能够为顶峰时段的电力保供提供支持,还成为了新能源开发消纳最重要的保障手段。
胡明表示,“十五五”期间,新型储能将与源、网、荷各环节进一步融合,促进大规模新能源开发消纳,在提高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支撑用户灵活低碳用能等方面发挥比“十四五”更为重要、更为关键的作用。
在胡明看来,电力系统的调节能力建设应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新能源发电量占比一般不超20%,新能源消纳主要依靠传统电源让路。
第二个阶段,也是目前中国电力系统所处的阶段,新能源装机超过电力系统最大负荷水平,仅靠传统电源让路已经无法实现新能源消纳,还需要额外配置电能量的储存装置,即储能。
当新能源发电逐渐成为主体电源,占比超过50%,便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在该阶段,电力系统不仅需要日内调节,还需要跨月、跨季度长周期的电量调节,长时储能将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长时储能一般指可以实现持续4小时以上的充放电循环储能系统。
胡明表示,在保持新能源合理利用率的情况下,预计“十五五”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有望达到3亿千瓦,行业发展将总体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
胡明还就“十五五”时期新型储能的发展提出了系统性展望。
在技术层面,技术攻关需聚焦高安全性、低成本、长寿命、高性能及可持续性等核心指标,推动储能本体性能与系统支撑能力的全面提升。同时,应加快电、热、氢等多种储能方式的融合发展,实现协同运行,带动产业链整体升级。
在应用层面,胡明指出,电源侧储能是提升新能源电站能量密度的关键手段。通过柔性光储、风储一体化等技术手段优化电站特性,有望使新能源电站更接近传统电源的性能标准,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在‘136号文’发布后,增量新能源全面进入市场,电站主动改善特性已成为参与市场的必要条件。”胡明说。
此外,新型储能支撑新能源基地规模化外送是另外一个电源侧的重要应用场景。
随着大型新能源基地外送要求的提升,清洁能源占比需达到60%以上,新型储能的配置规模也将同步扩大。
在电网侧,新型储能则将以独立储能为主,是“十五五”电力保供系统的重要调节手段。压缩空气储能、动力储能等物理储能技术的成熟度有望进一步提高。
同时,也要关注到在输电总量紧张的中心城区电网末端、偏远地区,临时性、季节性负荷过载的地区,通过建设布局灵活的新型储能可以有效缓解电网阻塞,提升电网末端的供电能力,替代输配电设施投入。
在负荷侧,新型储能将支撑用户灵活低碳用能,助力虚拟电厂、绿电直联等创新应用。随着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建设推进,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收益将逐步提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